2016-11-24
SMGS精选案例│九思堂,老宅新生

婺源九思堂既不落在繁华的购票旅游景区内,也不是奢华的五星级酒店。

它是一座建于光绪壬寅年(公元1902年)的徽商老宅。

2011年,经过全面修缮和改造,九思堂成为婺源一座占地500多平方米的徽商雅致生活度假宅院。它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徽商文化度假宅院,它打破了婺源传统的以旅游观光而衍生出来的客栈或者酒店提供住宿形式的空间使用价值方式,更多的是提倡一种古徽州文化和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提供一个生活道场。

省美装设计五司总监谢始兴带我们神游他的设计作品——九思堂。

谢始兴一开始就很明确指出九思堂保护性开发的设计思路——非景区化的“本土文化生活度假”古村落发展模式,要从当地应有的生活方式入手,有选择地复原其特色的场景,在表现形式上或有一点变化,但生活氛围和内涵却尽量以其传承为主。

宅院现在仍按原有形制设置,由前堂、后堂、厨房和后院四部分组成,共设七间客房,一间茶室,一间棋室,及多处精心布置的公共空间。房间命名沿用宅院名“九思”二字。

“九思”是古代对君子的要求,源于《论语》:“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现代人想想就有点力不从心,遑论其他。)

满是古老沧桑的宅院大门

古时候大户人家的气派从正门开始。一般人家门口都是平直的。九思堂大门厚重,微窄,两侧的墙呈外八字向外延伸,这是有功名人家的规格(建造者江有孚曾出资捐取功名)。

--二楼走廊--


--茶室--

--书房--


--思忠敬房间--

宅子除了承载了百年历史外,还传承了相对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老宅里没有喧嚣,没有浮躁,人的磁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彼此共振流通,村庄还较好的保留着淳朴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

狭长而陡峭的木梯

攀援而上,有一种秘境探幽的乐趣。

古宅的天井四周檐角的徽式木刻久远沧桑,顺墙争上的绿植生机勃勃,建筑内外的氛围有一种“无中生有”的境界,空间上的不断延伸,使得老宅和天地万物都有了关联。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徽州古村落看起来它是古建筑,实际上是民族最后的精神家园,中国文化的根和底蕴在村落,中华文化的多元和千姿百态体现在农村。

谢始兴说九思堂像这样的老宅子越来越少了,哪怕是在徽州地区。在过去的时间里,徽州曾经的人、物、故事渐行渐远,徽州的老宅也在与风雨的抗衡中逐渐倒去,曾经辉煌一时的徽文化随着老宅的倒去沉睡在历史的碎片里。

庆幸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专业设计师愿意走进乡村,他们在保存古宅旧风骨的同时不断探索如何将传统融入当代人的审美与诉求中。谢始兴很认同这样的浪潮,并走在了浪潮的最前端。

谢始兴一直强调一零年做九思堂的初衷,不仅仅是提供客人住宿的老宅,更是让徽州的民俗文化生活有了继承、安放的载体。古宅是有生命的,它承载了家族的梦想,承载了乡土的历史,倘若离开了故土,离开了家族,那只不过是一具标本,泥胎木塑而已。

古宅是载体,保护古村落浪潮的本质是提倡和实践本土文化的生活,不是浮于表面,而是落在实处,身体力行的。九思堂走出一条新的古村保护与发展之路,让客人更加真实充分地体验乡土生活的魅力,让村民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也让更多的人听到保护和传承本土的声音!